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深刻意蕴,需要深入学习领会。
用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筑牢坚定共同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精神和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代表着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理想信念源自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具有崇高性、抽象性,但理想信念也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相联系,并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最终实现,价值观彰显着理想信念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内核。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体党员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必然也是一个长期持续深化的过程。
同时,价值观反映时代的发展,在社会实践中孕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革新,也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真正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振奋全民族的昂扬精神,筑牢坚定共同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
植根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为价值感召力提供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价值观的发展与变迁,与民族精神和文化根基紧密相连,几千年传承发展的中华文明,对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涵养中国当代价值的重要源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沃土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感召力,要把对价值观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立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要求在理论、概念层面“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讲清楚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传统价值理念与价值追求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价值信念的内在关联与创新发展,在理论上、学理上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活力的保持离不开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程所形成的主流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血脉,既是中国社会永远无法褪去的文明基因,也是走向现代必不可少、最为丰厚的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它在深层精神追求上既是现代的,也是契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想精华,能够经由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跟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精神追求有很多深相契合之处:“比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传统文化增添现代活力,从而更有力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传承红色基因,汇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和价值信仰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任务,中国人为此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探索和尝试,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立中国共产党,形成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中国社会走上正确的道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进大会主题,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每一种精神,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环境和特定考验中面临的价值选择和政治品格,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的价值观念。必须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激发人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用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伟大情怀、伟大追求、伟大人格力量凝心铸魂,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感召力,要不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新征程上,发展具有强大价值感召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注入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增强主流价值感召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赵璐璐 本文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国家治理史教研室副教授】